帮扶故事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帮扶故事 > 正文

华理寻甸“同心共情”,携手共筑“情暖童心”

发布时间:2018.09.06 点击次数:

2017年暑期,华东理工大学师生赴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及下属各村镇,以“关爱贫困家庭子女,助力寻甸脱贫攻坚”为主题,开展为期25天的专项帮扶活动。该团队由社会学院师生12人组成,由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万胤婕带队,包括两项工作内容,即实地调研寻甸县下属村镇贫困家庭子女的生活学习等状况,以及担任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

一、华理寻甸“情暖童心”专项帮扶工作情况介绍

1、帮扶活动背景

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近年来,在华东理工大学的对口帮扶下,云南省寻甸县教育培训扶贫、科学技术扶贫、校友资源扶贫、产销扶贫等四个维度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2017年是寻甸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年,曲景平校长就定点扶贫工作中曾经指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华理和寻甸共同为脱贫做出实际工作;充分依托华理的教育和智力优势,精准对接,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充分依托华理的科研优势,为寻甸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五与寻甸干部群众携起手来,结合寻甸地域特点,充分发掘资源,寻找发展路径,实现精准扶贫”。为了进一步发挥我校社会学院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优势,面向寻甸县贫困家庭子女开展主题关爱服务,特组织本支社会调研服务团,以“关爱贫困家庭子女,助力寻甸脱贫攻坚”为主题,开展为期25天的暑期志愿服务及社会调研活动。该团队由社会学院师生12人组成,学院党委副书记万胤婕、团委书记严任舟带队。

此次帮扶活动十分契合社会、学校和学院对我们的期望和需求,这是我们团队的第一个优势;实践队员来自于社会学院内各个不同的专业,形成了不同视角和不同风格的服务与考察力量,是我们团队的另一个亮点;亲身在红色景点进行长期的义务讲解活动,进入云南当地村落对困难家庭中的中小学生群体进行面对面的慰问、鼓励与访谈,是我们团队的两个重要任务。

2、帮扶活动过程介绍

(1)前期准备

本次实践团队是一支从上海出发,赴云南寻甸地区进行社会实践服务与调研的团队,成立于2017年6月下旬。队员通过公开方式招募,在经选拔面试之后确定了10名来自社会科学不同专业的实践队员。团队成立后进行了前期培训和任务分工,先后完成了搜集、查阅并整理相关调研文献和当地发展报告,对下一步的工作开展做了充足的准备。本次实践队共有专业指导老师1名、实践带队老师2名、实践队员10名,整个实践活动共开展25天,活动主要在上海、云南寻甸两地开展。

(2)活动进行过程

7月12日,实践队到达寻甸县柯渡镇。为了真实记录西南地区困难家庭学生的成长教育现状,实践团队分成三组,根据走访调研计划安排,先后在寻甸县所属的鸡街镇、六哨乡、柯渡镇三个乡镇内,进行了针对以建档立卡户为主的困难家庭学生群体的入户调研走访工作。在前往农户家中的路上,实践团队的队员们遇见过暴雨,也遇见过暴晒,走过狭窄的乡间小道,也踩过满是泥泞的泥坑。但在行进过程中,全体队员都能够做到听从指挥,统一行动,彼此帮扶,每一个人都坚持走到了最后。顺利完成了持续了三轮九天,涉及三个乡镇,90余户居民,100余名在读学生的入户调研工作。

在当地乡镇工作人员和村干部的帮助下,实践团队不论风雨,坚持入户走访调研。在农户的家中,实践队员们根据出发前的培训,轮流进行访谈工作,与困难家庭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热切地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成长,倾听他们的故事,关心他们的生活,鼓舞他们继续学习的希望。同时,实践团队队员们也为他们带去了实践团队精心准备的文具礼物,并为他们拍下了全家福,通过实践团队随身携带的打印机将照片打印出来后赠送给了他们。实践团队队员们的这些关心与行动,都让困难家庭的孩子们感受到了温暖与幸福,让他们知道在遥远上海,有许多人还牵挂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在这次的入户走访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也都意识到了自身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是无数次被身处困境却始终坚持希望,永不放弃的困难家庭学生深深感动。坚持把队员送到村口的孩子,在餐桌上摆着的咸菜和白菜梗,每次进门和离开都能听到的“留下吃个饭再走吧”的语句,那些孩子在提到想要走出大山去外面看看时候的明亮眼神···这些画面,都成为了实践团队队员们实践活动过程中难忘的记忆。

实践队员在开展调研工作的同时,也在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担任志愿服务工作。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每年暑期,由于游客增加,时常出现讲解员人手不足的情况。应馆长之邀,实践队员在调研间隙每天步行1.5公里山路在八点准时到达纪念馆。早上游客不多时,同学们会帮助馆内工作人员一起打扫卫生。陈旧的展馆,昏暗的起居室,实践队员们认真仔细,将每一个角落的灰尘都擦拭干净。在活动伊始,队员们认真努力地向纪念馆专职讲解员学习经验技巧,一旦某个展厅没有游客参观,实践团的同学们就会抓紧时间到实地演练,力争早日上岗,独立完成讲解工作。通过几日的刻苦训练,大部分队员已掌握讲解基本内容,队员认真努力得到了纪念馆负责人员的高度评价。

西南地区一直是我国脱贫攻坚工程的主要区域之一,也是仍处于发展阶段的村落集聚的区域。这片区域虽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物产资源,但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地理位置原因和交通建设原因等因素的影响,一直处于一个待发展的状态。这一区域存在着数量较多的困难家庭,而这些家庭中的孩子的成长教育,既是脱贫攻坚工程必须解决的难题,也是社会各界想要对这个地区有所了解和帮助的地方。

二、专项帮扶工作成效

1、通过实地调研,完成贫困家庭子女基本信息表,形成了106份寻甸县下辖村镇的贫困家庭子女数据库,包含了困难家庭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家庭成员、家庭经济状况。同时还梳理了受访对象的具体帮扶需求,并通过后续校院联动,建立当地贫困家庭子女的帮扶结对机制,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对口云南省寻甸县的扶贫精准化,进一步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在实践结束之后,团队还完成了暑期团队总结报告以及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帮扶机制探索的论文一篇,为当地扶贫机制探索新出路。

图:贫困家庭子女基本信息和受助需求数据库截图

2、在实践期间缓解了当地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讲解员短缺的状况,同时宣传了红色精神和长征文化。在实践结束后建立了长期志愿服务基地和实践考察走访基地,为当地相关部门和组织提供长期志愿服务活动,助力我校与寻甸县的定点帮扶工作。

3、结合大学生的专业意识,指导他们将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结合,进一步提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意识、专业服务意识以及社会奉献意识,在调研过程中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理论和方法对困难家庭进行科学合理的走访和调研,给当地困难家庭学生送去文具等学习用品,并给予一定的心理关怀和鼓励。

4、在调研走访结束之后,将在近期组织校内图文展示,通过校办、宣传部、工会、团委等部门联动,根据调研数据和信息以及有关图片进行梳理、分类、汇总和展示,为开展后续个人和组织面向贫困儿童的定点帮扶工作做好准备。

三、华东理工大学定点帮扶工作特色

1、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调研和分析,助力精准扶贫。

实践团队队员们在每一天的入户调研走访结束后,都会在晚会上分享自己一整天的心得体会,包括调研方式、访谈方式,以及在调研中遇到的样本差异性所带来的调研经验与教训。同时也会将这一天走访调研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实践队员们深刻地感悟到,在艰苦条件下,这种顽强的永不放弃的精神意志,是多么的可贵和值得尊重,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所能够为这些困难家庭学生群体带来的帮助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期待。通过入户走访调研活动,同学们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来,并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和整理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为当地精准扶贫的政策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大表,同时也为困难家庭学生的帮扶提供更精准的对接需要。

2、高度重视、协同当地,互助开展扶贫的新模式

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得到了来自团中央、团市委、云南当地、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热切关注。前期校办、工会、组织部与专业学院共同踩点,学院书记把关落实,副书记亲自带队,与寻甸县副县长储琰互动信息,寻求协作开展工作的新空间,充分利用学校学生的力量为当地扶贫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云南省寻甸县内的各个部门也对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提供了诸多便利。整个实践团队在实践过程中,来自团中央、云南省人大、寻甸县政府、柯渡镇政府、学校以及学院的各级领导均对实践团队的活动开展情况均进行了慰问和指导。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宋来老师(现挂职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来到了实践队员志愿服务工作处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看望慰问。实践队员们主动展示了志愿讲解工作,得到了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宋来老师也向实践队员们强调了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勉励大学生要知行合一、有思想、树立“成才报国”意识。

在入户调研走访柯渡镇下辖自然村时,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储琰老师(现挂职寻甸县副县长)与实践队员们一起深入现场,体察民情,走在了“脱贫攻坚第一线”。

3、社会学科,专业与实践并重

学生在投入当地扶贫工作同时,进一步巩固,思考自身的专业知识框架。加上本次实践活动有专业教授负责指导,使得整个扶贫过程更加规范和专业。在我们入户调研走访期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的老师们亲临现场,提供了专业性的指导,为实践队员们答疑解惑。行政管理专业教授陈丰老师与社会学专业副教授赵方杜老师来到云南寻甸对于本次社会实践的入户调研工作进行了具体的指导。从实践过程中的细节处理、访谈过程中的问题处理到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等多个方面出发,提出建议并给予鼓励。同时,两位老师也参与了第三轮入户调研走访工作,亲自带着队员们去实践,使得每一个实践队员受益匪浅。本次实践活动也很好的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上的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以此次社会实践为例,不仅在学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还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思想高度。